[原创]挑战同轴视频干扰
挑战同轴视频干扰<br>eie实验室——老竹<br>
内容提要:干扰电磁场在同轴电缆外导体纵向上产生感应电动势,感应电动势串联在视频传输回路中,形成干扰。“e电缆”对于常见的低频强电磁干扰具有优异的抗干扰能力,它的开发成功和推广应用,将给监控工程带来福音。<br>“干扰”一直是监控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一块令人头疼的“心病”。我们愿与大家一起共同向这一工程难题发起挑战。这里把我们“eie实验室”的初步研究成果正式向业界公开,抛砖引玉,供大家研究实践,共同提高。<br>
一、 课题:同轴视频传输系统电磁干扰的形成机制与防护研究<br>
二、 传统理论与认识<br>在监控行业,许多描述同轴电缆干扰的论述,较普遍的观点是:干扰电磁场透过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屏蔽层缝隙或屏蔽层破损处,辐射到、耦合到、感应到芯线上,从而形成干扰的。在这一理论和认识指导下,同轴电缆的结构逐渐变化:原来只有一个编织层,发展到在绝缘层外、编织网内加一层“密不透风”的铝箔,作为无缝面屏蔽层,这就是“双屏蔽同轴电缆”;大概因为还有干扰产生,于是在双屏蔽同轴电缆编织网的外面,再加一层双面铝箔,铝箔外面再加一层编织网,然后外面才是PVC护套,这就是“四屏蔽同轴电缆”,形成了一个“又厚又密”的同轴电缆外导体。支持这一结构的理论认识是:电磁波是从编织网的缝隙中穿进去的和在视频干扰的低频段,计算电磁波的趋肤深度大于铝箔厚度。所以必须把屏蔽层加厚加密。但即使这样,当工程中电缆很长时,还会有干扰产生。于是人们觉得,同轴电缆视频传输系统,尽管大多数情况没有干扰,但很难事先估计到会不会出现干扰,一旦有了干扰,往往“搭上几倍的人力物力也没有把握解决”。近几年来,双绞线视频传输技术有所发展,利用平衡传输共模抑制原理,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抗干扰能力。遗憾的是生产厂家急于占领市场,大力宣传同轴电缆抗干扰能力差这一弱点,不仅如此,甚至把同轴电缆说成是不适合传输视频信号的传输线,“是老东西,该换换了”,“公开制造”:无论是线缆本身的传输特性,还是视频传输设备,双绞线系统都要比同轴电缆系统“好得多”。显然,这是把误导宣传引进了科技领域。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广大工程商和工程建设单位。<br>
三、 对电磁干扰的形成机制的初步认识<br>eie实验室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,对外部干扰电磁场在同轴电缆传输系统中产生干扰的形成机制,初步形成了以下认识:<br>
1. 干扰”穿透”论依据似乎不足。视频信号的上边频为6MHz,波长50米。通常当网状导体孔隙直径小于1/10波长时,电磁波的穿透功率基本可以忽略;一般64编以上的同轴电缆,编织网的平均孔隙大约1毫米左右,远远小于波长,完全可以等效为一个面导体。干扰电磁场在导体表面产生个感应电流,感应电流又产生相位始终相反的电磁场,在导体外表面电场强度始终为零,而感应电流为最大值。又由于电缆外导体直径同样远远小于波长,编织网又是良导体,所以干扰电流不会在电缆径向产生有效电压降,即电缆外屏蔽层任意一个横截面对干扰电磁场来说,都是等电位的。电磁场理论和实验都已证明,一个等电位导体圆筒,其内部空间是等电位空间,即在同轴电缆外导体内部空间里,没有干扰产生的交变电磁场。同轴芯线处在这个等电位空间里,不可能产生干扰感应电动势。所以说干扰”穿透”的理论和认识依据似乎不足。<br>
2. 干扰电磁场在同轴电缆外导体纵向上产生感应电动势。在电缆的纵向,干扰电磁场也会在外导体表面产生纵向交变感应电流。理想情况,如果电缆外导体是理想的超导体,纵向电阻为零,那感应电流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也为零。但实际工程中电缆很长,外导体纵向电阻虽然很小,但不为零。于是较强干扰感应电流,便会在外导体纵向电阻上产生感应电动势。用Vi代表这个实际产生的感应电动势。同理,电缆两端接地,同相地电位差或异相压差环路干扰,也会在外导体上形成干扰电动势。<br>
3. 同轴电缆外导体具有优异的屏蔽干扰特性:同轴电缆外导体,既是视频信号地,同时也是有效抵抗电磁干扰的屏蔽层。外界电磁场充斥着所有空间,只是有强弱之分,只要在具体应用场合里,干扰电动势小到可以忽略,就可以认为没有干扰。同轴电缆外导体面积很大,阻抗很低,大部分干扰形成的感应电动势都可以忽略,这就是它的屏蔽作用。所以,在有的工程中,因屏蔽网断裂,外导体阻抗增大,或电缆头接地不良,都会造成原来可以忽略的弱干扰,变成了不能忽略的强干扰。我们把这种本不应该产生却又在具体工程中产生了的干扰叫做“人为干扰”,“人为干扰”产生的概率很大,约占工程干扰总数的一半到一多半。需要在监控行业中明确的还有:同轴电缆的抗干扰能力优于双绞线,这也是在网络综合布线的系统整合规则中,明确了的。非平衡双绞线平衡传输和抗共模干扰的能力,近年来也被无限夸大了,网络系统综合布线规定,非平衡双绞线只能用在大部分干扰不太强的环境中,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