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达峰,碳中和是党和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,也是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所在,然而当前我国在实现双碳中和过程,数字化程度仍然不足,导致双碳治理工作依旧面临诸多挑战。 . F; D7 n- w- N1 p( _; n
双碳数字化治理缺乏全面规划,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. R& P: n. I* @5 k
目前,由于碳排放数据管理基础设施能力不足,缺少准确、及时、可信、可靠的平台和技术手段,主管部门无法精细掌握各行业、各企业、各时期的碳排放资料,甚至导致近期部分地区采取了粗放拉闸限电等“运动式减碳”措施,影响了企业正常开工甚至民生保障。没有可以量化的数据,就无法实现有效治理。企业、园区、地方正府面临双碳工作的压力和挑战时,必须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予以应对,首先就要对碳排放进行量化。建设双碳数据基础设施,帮助获取碳排放状况,摸清碳家底,才能为制定碳减排策略以及实施低碳项目提供数据依据。
# T {! S& H* Q$ w! A5 d, Q
9 y+ ~5 d$ p7 X1 t* K1 [! A- U+ V8 H) u
碳排放监测(Monitoring)/报告(Reporting)/核查(Verification)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不到位
" W8 m' W& B, _8 V6 O0 s/ l/ l- ^: n碳排放数据来源多种多样,比如传感器、卫星成像、民众和当地社区的照片和报告等,因此在整合数据过程中就必须验证数据真实性。当前双碳工作场景中存在信息碳排放监测计量数据不统一、信息不透明、监督管理力度不足、MRV生命周期数据难于监测和管理、商业信息机密与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矛盾等问题。
|1 v2 d6 C2 L+ J# M" C, t2 Z/ a/ n) G0 ]6 I" j
5 l5 } I* f: _0 [9 n
对新一代数字化技术为双碳治理工作提供的价值利用不充分
# s/ H3 j i) @- R" \/ b部分单位缺少对自身耗能结构、产品工艺、节能流程的精细化管理,同时对能源监测、数据分析、优化处理和统一调度等管理过程数字化水平较低,根本原因在于新一代代信息技术与碳排放管理缺乏深度融合。区块链、工业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手段,可以助力构建设备、车间、厂区、园区、楼宇等多层次的系统能源、资源与碳排放的优化与精益管控技术体系,赋能于构建双碳数据采集、监测、核算、管控、预测等全流程数字化治理体系,实现对碳数据全方位、多层次的透明化监测与管控的目标。
6 S0 I9 @6 L% k! r$ P
$ f" y) l5 w* t7 `
( k+ }* f6 m1 C9 r/ k5 |那么应该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改善或解决上述问题呢?上海鹏有信息认为应该根据所属行业特性、当地经济结构等因素进行定制化的路径建设。需参考由内至外、由点到线的实现路径进行系统建设。企业或机构根据自身信息化能力及所处行业等维度逐步建立、完善、优化碳排数据管理系统,建议通用路径包括: 5 Q: l, P4 Y/ f- S9 X/ N5 b
B" y& \6 U1 Q! f3 \1 @% |
01 碳排查 : m4 Y0 i1 p! n, C! T7 n6 }" n
/ q5 R" p% X w
摸排家底、满足合规。完成企业/园区/正府碳排放数据管理平台及管理驾驶舱、可信数字化碳核查、产品碳足迹等数字化系统建设。 , e' Q! g2 X9 A5 |8 }
- W) t* }$ [& l" l: v) S
02 碳规划 - [3 {" q3 ]* [/ r W n8 _
$ M+ N$ k" t0 Z; {发展预测、减排规划。完成企业/园区/政府碳排放发展预测、碳减排规划等数字化系统建设。 6 ^/ G6 ?6 J: p) [2 R
) k7 h! Y6 L9 {1 @; V' P, D03 碳赋能 5 [% L9 f3 E4 ?1 G0 B* M( `
/ }$ C* c9 h c7 j8 ?( ?/ l
政策赋能、业务创新。完成正和园区政策建议(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)、企业碳排放和碳交易市场数据共享、双碳绿色/普惠金融等数字化 系统建设。 " o& X/ _# G2 L8 u, ]9 f
: E8 p2 O$ I; s0 e04 碳引领
: X5 e' f/ g7 j0 y' U. I% L9 L
5 d% u9 G$ H; W" `. x/ R生态协同、行业引领。完成绿色供应链、碳中和标准等相关内容建设。
6 Y6 k X6 |0 X& S# B- ]3 @5 \5 e
看到这里读者肯定在问“你这就说了个大概,也没见有啥具体内容啊”,先别急如果你对具体的技术措施有兴趣不妨持续关注鹏小智,鹏小智将在后续提供更加详细的实施路径和关键技术的讲解,敬请期待。 7 c! X1 L- ^" F6 D3 T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