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几岁放哨时发现过“鬼子”,赶集时抓过汉奸,还曾以晋察冀军区译电员的身份,和刘邓大军一起挺进大别山。经历过波澜起伏的一生,83岁的侯煴(yùn)老人记忆力超群,到了晚年也不闲着,读书、看报、上网,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摞了一尺多高…… 侯煴1931年出生在河北一个农民家庭。1944年,他被区里指定为“童子军军长”。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,童子军有五六十人组成,配着“红缨枪”,平时负责站岗放哨等工作。侯煴表示,离他的家乡不到20公里处,就有日本军队驻扎。有一次他和一伙伴站岗时,突然看到了山下的日军,他推倒旁边的枯树传信号,及时通知了村里百姓,避免了伤亡。 侯煴回忆,一次村里的赶集日子,突然遇到飞机轰炸,众人躲闪不及,在慌乱之中,他和两名童子军成员发现一名中年男子举着手电筒,似乎在“打信号”。“这人立即被抓了,他是日本人派来的汉奸,后来被处决了。” 1946年,读中学的侯煴被晋察冀军区领导干部“要走”,半年后,侯煴被选拔为晋察冀军区的译电员。 刘伯承、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1947年6月30日向南强渡黄河,6月30日晚,刚上班一个月的侯煴,包里面装着重要的密码本,在午夜时分和12万大军一起渡过黄河。 在挺进大别山过程中,淮河水太深,侯煴这些年龄小、个子矮的人渡河很危险。“有人想办法,让我们抓着马尾巴过河,首长的马匹也让给我们。”侯煴说,即便如此,他还是呛了两口水。 提到首长刘伯承,侯煴回忆,有一次他赶上一份急电,刘伯承急坏了,竟然打破常规,亲自到机要科看电报。“刘伯承很和蔼,身材魁梧,一只眼睛看不到,查看电报时得弯着腰才能看清。” 上世纪90年代末,退休的侯煴专心研究起养生方面的知识,花了不到2年时间,写出36万字的手稿。他的女儿侯女士介绍,年迈的父亲除了日常锻炼以外,最喜欢的就是读书看报,关心国家大事,最近还学会了上网,经常浏览军事、科技、经济、航空航天等方面的新闻,读书笔记都写了一尺多厚。 7 X( W* x, _' \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