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0-2-22 23:31:15
|
显示全部楼层
r:防雷专家称手机电磁波不会引来雷击
遭雷击是因地势而非手机' y1 o/ y6 {* R% Z
刘寿先 国内著名防雷厂商四川中光科技集团总工程师$ t/ }- |$ z/ g
手机用户之所以遭雷击,是因为所处位置相对于周围环境处于制高点,并非是因为手机。美国已经做过这方面的试验:雷电天气下把几十公斤的牛肉放在室外,然后把几十只处于工作状态下的手机放在牛肉上,结果一切表现正常,证明手机不会引雷。4 E5 @7 G) R/ _: C( Y- u8 J/ }
至于媒体频频报道的手机用户遭雷击丧命事件,原因并非是手机,而是人所处的位置。如果是在空旷地的制高点,或者没有安装避雷器的建筑物里,不管打不打手机都有可能遭雷击。
6 N2 P' r6 }( ?( Z$ S3 u# |& C0 {- W" `) `4 [6 s) n3 X% l
记者观察! n. a! ~9 t. M0 |
不要盲目恐慌“手机引雷”! k0 J% q3 C) S, n& C% [8 U5 X9 _
2 g3 s. J( |" K
“‘手机引雷’通过报刊杂志、电台广播的宣传,已经为很多人所相信,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对雷雨天打手机的恐慌”,江明礼表示。. {3 H5 ]7 x$ ] U1 `
( q# m) I% J! i* k$ d
马宏达也认为,这种物理上的概念错误造成了人们认知上的错误,“防雷应该象防地震一样,要积极预防,但也不能盲目恐慌。”, p, J1 D+ O; Z+ N. `
几年前某地一所小学遭受雷击,当时有人员受伤,固定电话也遭损害,有人提出要用手机报警求救,却立即有人反对,说手机可能再次招来雷击。江明礼对此很心痛,“如果因此贻误救援时机造成更大伤害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”: b7 Y( c' r) Y+ r, n* t
为了消除“手机引雷”带来的恐慌感,江明礼在2003年就开始写文章进行驳斥,之后在中科院研究员罗福山建议下,江民礼又和著名防雷专家刘继教授、中科院电工研究所马宏达教授、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雪森等六名专家合写了一篇“手机不会引雷”的文章,刊登在中国气象局的防雷杂志上,“目的是为了以正视听,但效果不佳,希望媒体能够正确报道,广泛宣传手机不会引雷上身。”
& l9 g" c& a! a( |7 I
( R6 P1 m+ D' j& O* d0 l8 T) H" s 专家提醒
/ F, I0 F4 q; F 该如何正确避雷?
. e' w" z( f" | 卫星电视接收器:现在一些市民私自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器,如果装在楼顶至高处,可能会引雷,这样的事故每年都会发生。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,刘寿先介绍,可以在接收器3米远的地方安装避雷针,同时在接入室内的馈线上安装避雷器。
' S0 ^" r! R2 c4 C& o) |7 F 固定电话:江明礼表示,手机不会引雷,固定电话倒是能引雷,“几公里外的雷可能会通过电话线进入室内,特别是在农村地区,电话线相当长而且有的直接裸露在外。”防范方法也很简单,就是安装电话线防雷器。7 Y0 |; J- {! @, _3 Q
家用电器:宝山区气象局副局长周厚荣则提醒,除了为电器、电话安装避雷器外,没有安装避雷装置的家庭可以拔掉所有的插头 “以绝后患”,也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应急避雷措施,记得拔下电视机机顶盒的天线和电视机机顶盒电源线,仅关闭电源是没有用的。
2 R4 B/ S, c; i9 J' @2 y: Q8 j+ r Q 人体:上海市气象局防雷中心总工程师黄晓虹表示,雷暴天气户外人员应该尽快进入建筑物内躲避。野外空旷地、市区内的广场、公园、露天泳池等都是雷电天气时的“禁区”。如果周围实在没有建筑物可以躲避的情况下,尽量找一块较低洼又不积水的地方蹲下。此外,烟囱、孤立的大树、电线杆,甚至屋檐下都不宜停留。同时将金属柄的雨伞、高尔夫球棍等都扔掉。# Z# B0 r# j& n$ Q {
3 E5 b1 p+ \) g0 Q5 y! x& V" T' q[ 本帖最后由 eie1992 于 2010-2-23 09:44 编辑 ] |
|